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迪庆频道 >> 要闻 >> 正文
文化执笔 产业生金 尼西乡走出乡村振兴特色路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8日 10:26:05  来源: 迪庆发布

原标题:答好五问促增收 | 文化执笔 产业生金 尼西乡走出乡村振兴特色路

在香格里拉市尼西乡,一场以文化为引擎的乡村振兴实践正焕发出蓬勃生机。近年来,尼西乡执文化之笔,绘产业之金,将千年非遗技艺、独特民俗及节庆活动与优越的生态资源深度融合,走出一条“文化+产业+旅游”的特色发展之路,让古老传统成为驱动发展、赋能富民的有力引擎。

非遗黑陶“出圈”: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在尼西乡汤堆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尼西黑陶”的传承人拉茸肖巴正忙着指导学徒完成订单。一块块普通的陶土经过揉捏、雕刻、柴烧,化作黝黑发亮的茶具、炊具,甚至时尚的咖啡器具。“老手艺也能跟上新潮流。”拉茸肖巴笑着说,如今的尼西黑陶早已不是藏在深山中的“老物件”,通过电商平台,这些带着松烟香气的黑陶走进了北上广的茶室、咖啡馆,丽江、大理的民宿里,它们成了游客争相带走的“网红伴手礼”。

更让人欣喜的是,这门指尖技艺已变成实实在在的“指尖经济”。合作社里,村民跟着学手艺、做订单,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如今,汤堆村还开办了陶艺体验工坊,游客可以亲手采土、拉坯,体验黑陶制作的全过程。非遗研学路线的走红,让这门古老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走出了一条富民路。

节庆IP打造: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近年来,尼西乡走出了一条深挖本土资源、活化文化基因的特色路径。春季,汤堆村的桃花漫山绽放,尼西乡以此为契机精心打造汤堆桃花节。节庆期间,不仅有漫山粉白色的花海供游客打卡,更将藏族传统服饰展示、非遗黑陶制作体验嵌入其中,让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韵相互交融。金秋时节,尼西情舞节暨苹果采摘节如约而至。数支由村民组成的情舞队身着传统服装,在田间地头跳起古老的尼西情舞,连片的苹果园向群众及游客敞开大门,人们边采摘清甜的果实,边观看村民的即兴舞蹈,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与歌舞的热情中。

通过打造节庆IP,尼西乡让沉寂的传统文化在互动体验中“苏醒”,更让村民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情舞队成员都是像我一样的村民,演出一天能赚200元,既能把老一辈的舞蹈跳给更多人看,又能增加收入,心里别提多开心了。”幸福村村民卓玛笑着说。

生态文化融合:绿水青山释放复合价值

乡村振兴既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走进尼西乡,山林间的巡护身影成为一道独特风景。近年来,当地推行生态护林员制度,从各村选聘村民担任山林的守护者。他们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定期轮值穿梭在林间,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自然的敬畏。这一制度不仅筑牢了生态屏障,更让村民与山林的联系愈发紧密。

在汤满村,百年核桃林与藏式民居相映成趣,形成“房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生态景观。

“如今我们进山捡松茸,一天下来能有几百元收入。这可比以前砍树卖木头划算多了!”汤满村村民扎西此里的话道出了当地群众共同的心声。曾经,群众以砍伐林木获利,既破坏生态,也让山林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如今,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依托优质的自然环境发展起来的林下经济、生态旅游,让村民们真切地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更重要的是,当村民们发现祖辈流传的“靠山护山、靠水惜水”的传统理念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时,就更加自觉地保护生态、传承文化。

从黑陶工坊里流转的指尖温度,到节庆舞台上跃动的文化活力,再到青山绿水间生长的生态智慧,尼西乡以文化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传承与创新的鲜明脉络,尼西乡的未来必将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绽放出更璀璨的光彩。(拉茸追玛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