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薪火相传·邂逅迪庆非遗瑰宝——第十五期省纪检监察特色文化走廊迪庆特写之四
2023年夏天,继香格里拉、“三江并流”、茶马古道、梅里雪山后,迪庆州又多了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里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风貌古朴的传统村落、赓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优良的自然生态相互依存。截至目前,迪庆州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目录280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8项、省级50项。
摄影作品《锅庄舞》
锅庄舞,藏语意为“圆圈舞”,有上千年历史。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舞蹈时男女分列半圆,拉手成圈,由领舞者引导问答对唱,无乐器伴奏。动作含“悠颤跨腿”“趋步辗转”等,节奏先慢后快,队形顺时针行进。锅庄舞是迪庆群众最为喜爱的民间自娱性舞蹈之一,在月光广场的日常共舞、婚礼中通宵达旦的“永恰”祝福、藏历新年的节庆欢腾、独克宗古城的文旅篝火中鲜活绽放。
摄影作品《阿尺木刮》
“阿尺木刮”傈僳语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服饰保留古风,头缀麦草璎珞,风格粗犷奔放。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舞蹈开头以悠长颤音模拟羊鸣,无乐器伴奏,全程踏歌起舞;舞步含跳山羊、舞旋风等十多种动作,队形多变;歌词涵盖神话、劳作、婚丧等,可即兴创作。表演时男女分队,领唱与合唱呼应,若对歌激烈可持续数日。
摄影作品《尼西黑陶(藏族黑陶)》
尼西黑陶(藏族黑陶)是传承两千年的非遗瑰宝,发源于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2008年,尼西黑陶(藏族黑陶)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匠人以高原红白黏土为魂,历经采土、制坯、烧制等十余道古法淬炼,成就“黑如漆、光如玉”的藏族陶韵。它既是藏族火塘文化中酥油茶罐、炊具的日常载体,也是藏族人民精神信仰的物化表达。如今,“土与火之歌”焕发新生,年轻匠人将传统器皿与当代美学交融,创新推出咖啡杯、艺术花瓶等兼具实用性与收藏价值的作品,向世界传递着雪域匠心的美好与温度。
摄影作品《藏医药(藏医骨伤疗法)》
藏族医药是中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迪庆藏医骨伤疗法植根于传统藏医创伤学理论,融汇了《四部医典》的创伤治疗精髓。它秉承天然草药的持久效力与自然属性,并依据当地资源条件,发展出独特的治疗体系。其治疗过程分为3步:前期整复、中期特色外敷药配合夹板或牵引固定、后期功能锻炼。其中,中期采用外敷药加夹板或牵引固定的方式,是该疗法最具辨识度的特色。2011年5月,藏医药(藏医骨伤疗法)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摄影作品《热巴舞》
热巴舞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广为流传,是一种以杂剧、哑剧、寓言、歌舞、说唱、气功、滑稽小戏等艺术种类为一体的技巧表演艺术。2014年11月,迪庆热巴舞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它具有强烈的表演性、观赏性和艺术性。表演时,男舞者执铜铃腾跃旋转,女舞者击长柄鼓应和,展现了迪庆人民豪迈坚韧的性格和对自然的敬畏。
摄影作品《迪庆藏香》
迪庆藏香,是传承千年的独特手工技艺。其核心在于遵循古法秘方,精选纯天然原料——以柏木为基底,融入珍贵藏红花、甘松、雪莲、檀香、麝香等数十种药材香料。制作过程严谨,需经原料精细研磨,按特定比例手工混合反复揉捏成团后再以传统模具塑形或纯手工搓制,最后经长时间自然阴干方可成香。成品藏香香气醇厚持久,具有净化空气、安神养生的功效。2017年6月,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摄影作品《木碗》
木碗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喝茶、吃饭、盛放糌粑处处可见其身影。主产地为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木碗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因茶马古道的兴盛而广为人知。当地匠人严格选用优质原木,历经选料、漫长阴干、反复上天然生漆(土漆)及彩绘等20余道精细工序,成品木碗无毒无味、隔热防烫、坚固耐用。如今,通过工坊模式传承发展,木碗畅销国内外,有效带动村民增收,成为迪庆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摄影作品《“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主题宣传活动》
泛着古朴光泽的尼西黑陶(藏族黑陶),盛满了千年烟火气;由雪山原木雕琢的木碗,每圈年轮都诉说着高原四季;手工艺人以智慧与匠心,让传统技艺焕发光彩。每一缕藏香、每一件手工艺品、每一味藏药,都承载着这片土地世代传承的智慧结晶,彰显着迪庆在守护文化根脉、传承匠心技艺上的坚守。在迪庆高原,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交融共生,非遗传承的薪火正照亮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