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土文化能人】当珍批初:传承千年文化,沐浴黑陶之光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已在此传承千年。作为这项古老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家族第七代传人,当珍批初的一生,始终与黑陶紧密相连。
1967年出生的当珍批初,自幼便对泥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儿时的他,总爱蹲在父亲身旁,目不转睛地看着父亲将普通泥土塑造成精美的黑陶器具,这神奇的“蜕变”深深烙印在他心中。7岁那年,当珍批初正式开启黑陶学习之路,跟随父亲钻研捏制技艺,这一坚持便是四十余载。凭借多年的深耕与实践,他熟练掌握了120余个黑陶品种的制作技艺,成长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制陶大师。
为拓宽黑陶销路,他带着作品在上海摆地摊,多数行人匆匆而过,直到一位外国友人被黑陶作品吸引。对方详细询问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购买时郑重叮嘱:“这是非常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代表,你一定要好好传承下去。”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当珍批初猛然醒悟——手中的黑陶,承载的是藏族千年的文化记忆,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此后,当珍批初全身心投入黑陶传承事业,他的这份坚守也深深影响了儿子拉茸肖巴。拉茸肖巴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尝试用电烧、气烧替代传统柴烧工艺,优化原料配方提升黑陶质感,设计新颖器型让黑陶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不仅如此,他创办的吉诺陶社还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面向游客与研学团体提供黑陶制作体验服务,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在当珍批初父子及众多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尼西黑陶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尼西黑陶不仅畅销国内市场,更远销海外,成为传播藏族文化的“亮丽名片”。当珍批初用一生守护黑陶技艺,让这颗民族瑰宝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芒,既让更多人领略到藏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国家级非遗的传承拓宽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