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决胜“十四五” 迈上新台阶】迪庆以生态赋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亮度”照亮振兴路

清晨的白马雪山,云杉与冷杉组成的林海随风起伏,63.98%的森林覆盖率为雪域高原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正午的澜沧江畔,雪山融水滋养的河谷里,农作物在洁净空气中舒展枝叶;傍晚的高山牧场,牦牛群伴着落日归栏,在清澈的溪边饮水……生态好则产业兴,“十四五”期间,我州以生态保护为根基,将63.26%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转化为产业发展“安全线”,通过规划引领、科技赋能、利益联结等系统性举措,将优良生态转化为发展动能,让每一寸土地成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沃土。从林间的菌菇到田间的药材,再到牧场的畜禽,良好的生态为我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增添绿色资本、注入绿色动能。

产业集群成势 特色种养结出“致富果”
金秋时节的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瓦刷村,800余亩高原苹果园里,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今年产值预计突破570万元。当地不仅有苹果,还因地制宜发展牦牛、藏香猪、花椒等产业,通过精准规划走出产业融合新路子,让昔日偏远的山村处处焕发生机。这样的场景,正是我州“十四五”期间立足高海拔气候优势,构建多品类协同农业产业体系的生动写照。

中药材产业在规模与品质上实现双重提升。我州通过“六个一”工作机制统筹中药材产业发展,不仅打造了覆盖多地、包含多个品种的示范基地与良种繁育基地,还培育出一批本土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以“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群众参与。从良种繁育到精深加工,道地药材的全链条发展路径逐渐清晰,“云药之乡”的品牌影响力随之不断扩大。目前,全州已有28家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800多家专业合作社,带动众多农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中药材产业已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

食用菌产业走出资源保护与培育推广并行的路子。自《食用菌产业“3510”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我州一方面注重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与科学采收,另一方面积极推广人工培育技术,还同步搭建专家工作站、科研平台,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如今,全州已有12家县级以上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香格里拉松茸”品牌价值达43.32亿元,让更多群众从食用菌产业中获得实惠。

特色养殖业朝着规模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高山牧场资源,我州以中甸牦牛、尼西鸡等特色品种为核心,大力发展绿色林下养殖产业。通过推出风干牦牛肉、牦牛肉酱、尼西土锅鸡等特色产品,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目前,“香格里拉牦牛”“尼西鸡”“迪庆藏猪”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林下养殖已成为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2024年,仅牦牛产业总产值就达1.15亿元,仅香格里拉市就有80余家尼西土锅鸡餐饮店,形成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

发展林下经济 绿水青山化身“聚宝盆”
维西县攀天阁乡森林覆盖率超73.8%,独特的立体气候为野生菌和蕨菜等林下经济作物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松茸年交易额超200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2至3万元。当地以“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通销路,电商与冷链助力“山货”远行,更靠1100余名护林员守护生态,让山林的附加值越来越高,实现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双赢。

在推进松茸产业发展方面,我州采用社区共管、包山保育的方式,推广“三封三促”保育法,还把禁采规定写进村规民约。我州林下采集面积达到50.5万亩,2024年,松茸产业大丰收,综合产值突破16亿元,产量占到全国的30%,“香格里拉松茸”连续两年稳居全国松茸类区域品牌第一名。我州还建有全国最大的松茸交易市场,冷链物流全程护航,新鲜松茸当天就能送到食客手中。近3年,我州林下仿野生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1.26万亩,培育了59家经营主体,综合产值将近5.2亿元,直接带动1.8万人增收,人均年增收超3000元。曾经沉寂的山林,如今化为高原群众赖以发展的绿色宝藏,带来稳定而长久的财富。

“十四五”期间,我州以万顷林海构筑的生态宝库为根基,推动林下经济多点突破: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吉迪村转型松茸产地,年产松茸约300吨、产值近3900万元;维西县永春乡中药材长势喜人,塔城镇藏红花带动户均增收1.5万元;德钦县羊肚菌、香格里拉市林下土鸡等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至2024年,全州林下经济总产值约29.69亿元,年均增长超5%,走出了一条生态转化新路径。
我州围绕“三端”精准发力,推动产业持续优化。“种业端”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选育川贝母良种4个、获专利18件;“种植端”出台《迪庆州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近3年林下种植面积达3.76万亩,培育州级合作社10家,维西县获评“云药之乡”;“市场端”引进深圳香雪、云南白药等企业,建规范化园区与“定制药园”,44个中药材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累计收购中药材超2000吨,带动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十四五”期间,全州生态环境系统累计争取上级专项资金22677.3万元,为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保障,让特色农业成为群众增收的“金饭碗”,在雪域高原绘就生态与产业共生共荣的生动图景。

科技赋能增效 创新驱动破解“发展题”
香格里拉马铃薯科技小院推广脱毒马铃薯种薯,应用绿色高产高效、农机农艺融合、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等技术,建成千亩良种基地,核心区亩产提升7%—10%,种植户年收入增长5%—10%。种植大户王茂林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后,马铃薯亩产从1200公斤跃升至2000公斤以上,昔日“温饱薯”变身“致富薯”,成为我州科技助农的生动注脚。

“十四五”期间,我州以科技为笔深耕高原农业,持续破解种植难、加工慢、效益低等发展痛点。仅2024年,我州便建成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实施近30个各级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实施3个云南省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及中央引导资金项目。参与落实食用菌规划,建成刘鸿高、赵永昌专家工作站,完成迪庆州“云药之乡”产业服务体系创新及应用项目结题,引导6家企业入驻“数字云南”平台并建立中药材信息监测站点,推动德钦县云岭乡斯农村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村项目落地。香格里拉市忠浩中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引入由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研发的太阳能与热泵联合烘干系统,将晾晒时间由过去的3个月缩短至4天,且品质稳定、无污染;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借助专家工作站研发的智能控温技术,实现赤松茸、反季羊肚菌错季上市;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严格控制产量,推广赤霞珠、品丽珠等6大优质品种,并依托互联网技术与双语技术团队驻村指导,确保每一颗葡萄都能达到采收标准,该公司生产的葡萄酒获得生态原产地认证,高原佳酿香飘国内外。依靠技术、项目与平台的长期积累,我州高原特色农业实现了全方位提质增效。
当晨光再次洒满高原,山林间松茸飘香,基地里药材茁壮生长,牧场上牦牛悠闲漫步……高原群众又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科技为高原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利益联结机制将发展成果稳稳递到群众手中。(和丽瑶 和志荣 刘小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