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缭绕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春乡庆福村正展现出蓬勃的生机。近年来,庆福村以“五个第一机制”为坚实保障,以争创“雪域傈乡堡垒”和“六面红旗”党组织为强劲引擎,在学思践悟中探索着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振兴之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庆福村充分发挥绿色有机生态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中药材示范种植、绿色蔬菜、蓝莓、苹果、糯山药等特色种植业蓬勃发展,土鸡、中华蜂等传统养殖业规模持续扩大。更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田园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目前,村内11户农家乐年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户均年收入达30万元,成为产业融合的亮眼名片。
在推进产业融合过程中,庆福村以“双绑机制”为保障,以“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创建为抓手,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不断完善中药材初加工、畜禽产销、果蔬、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链条。同时,定点帮扶单位将党建与乡村振兴工作深度融合,联合云南省农科院所属党支部与庆福村党支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项目。通过“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成了近45亩的“盆栽蓝莓+鲜食草莓+高原苹果”采摘园,打造了支部共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样板工程。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庆福村多措并举,着力建设一支高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通过县、乡两级多层次培训,培养了一批种植养殖能手、科技带头人和乡村旅游从业者,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同时,创新采用“借鸡生蛋”模式,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借助挂联单位的资源和优势,积极对接科研院所助力产业发展。共建单位选派科技人员,支持产业资金40余万元,建成了“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示范点”,实现了借智引力助推乡村振兴。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庆福村以绿水青山为底色,将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强化林长制、河长制工作落实,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同时,扎实推进“厕所革命”,积极推进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注重公共厕所功能完善和卫生保洁。通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全面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实现从环境卫生治理向社会健康管理转变。
在提升乡村环境品质过程中,驻村工作队积极引入高校资源,邀请昆明冶金专科学校和云南轻纺职业学院志愿者,以“来到庆福,遇见幸福”为主题,对村里的白墙和观光步道进行彩绘美化,运用当地少数民族喜爱的色彩点缀墙面,在全村景观路、居民墙面上创作了一幅幅以民族团结、民族风情等为主题的画作,让艺术为乡村振兴赋能。墙绘完成后,通过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有效促进了“农文旅”融合发展。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庆福村党总支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聚焦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着力打造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战斗堡垒。在村级换届工作中,庆福村合理确定职数、优化人员结构,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通过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双提升”计划,现任村“两委”成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4人,专科学历2人,实现了班子学历和年龄结构的“一升一降”,党总支的核心作用更加凸显。
庆福村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按照县、乡部署在各村民小组组建服务管理委员会,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激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同时,积极探索推进“线下网格化+线上网络化”模式,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网格”组织体系,整合党员、民管委、治安、调解、乡村公益岗等多方力量,构建基层党建网、综治维稳网、爱国卫生网、疫情防控网、防返贫动态监测网“五网合一”的治理新格局,实现基层治理方式从“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向“上边千条线、下边一张网”的转变,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最大限度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使“小网格”发挥出“大作用”。
云南网记者 贡秋次仁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