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迪庆频道 >>  州情概况 >>  正文
迪庆藏族自治州州情概况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4日 22:59: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迪庆藏族自治州,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青藏高原伸延部分南北纵向排列的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腹地,澜沧江和金沙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总面积23870平方千米。

  迪庆藏族自治州管理1个县(德钦县)、1个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香格里拉市)。境内有藏、傈僳、纳西、汉、白、回、彝、苗、普米等9个千人以上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16种。

  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是滇、川、藏三省区交汇处,是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的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

  一、历史沿革

  汉朝,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郡县。东汉时,迪庆为牦牛羌地。

  三国蜀汉时期,属云南郡地。隋时为南宁州总管辖。

  唐武德四年(621年)设神州,今维西、中甸的部分地区为唐剑南道姚州都督府十三羁縻州之一。唐永隆元年(680年),吐蕃在今迪庆境内维西塔城一带设“神川都督”。至元六年间在境内设驿站,属吐蕃诸路宣尉使司都元帅府管辖。南诏时先后属铁桥节度、剑川节度。

  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灭杨干贞,建立地方政权,号“大理国”,取代南诏,维西改治属大理国。

  宋代(960~1254年),大理国废节度,设四镇八府,维西县境归么些大酋统辖,属四镇之一的成纪镇,名罗间,为大理国极边险僻之地。境内藏区在宋代成为藏传佛教兴盛的地方,而沿金沙江一线则为么些大酋所据,号花马国。南宋宝佑元年(元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率大军征大理国,至元八年(1271年),元忽必烈派兀都蛮率蒙古军镇守旦当(今中甸一带),同年置茶罕章宣慰司。至元三十年(1293年9月),云南旦当(中甸藏区)划属宣政院管辖地。

  明代分属丽江府、永昌府,部分属云南都司。明永乐四年(1406),在今维西县设剌和庄长官司,直属云南都指挥使司管辖。这一时期,中甸间称“忠甸”,维西称“你那”,德钦称“阿德酋”。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573年),迪庆地区为丽江木氏土司统治。

  清雍正四年(1726),将迪庆地区划归云南省,设中甸厅;雍正五年(1727)设维西厅(辖阿墩子),设通判。清末,在川滇边界藏区推行“改土归流”,迪庆地区曾受川、滇边务大臣衙门节制,并新设阿墩子弹压委员。

  民国元年(1911),中甸、维西改厅为县,直属云南省腾越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阿墩子改为德钦设治局。

  1949年7月成立了维西县人民政府。1950年5月中甸和平解放,成立了县人民政府。随之德钦也宣布和平解放,仍称德钦设治局,1951年4月建立县一级的德钦藏族自治区,1952年改称德钦县。三县1950年属丽江专区,1957年9月13日设立迪庆藏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中甸县,原属丽江专区的中甸、维西、德钦3县划归迪庆藏族自治州领导。迪庆藏族自治州仍由丽江地区代管。1973年8月,迪庆藏族自治州为省直属管辖。 

  2014年12月16日,《民政部关于同意云南省撤销香格里拉县设立县级香格里拉市的批复》(民函[2014]375号):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香格里拉县,设立县级香格里拉市,以原香格里拉县的行政区域为香格里拉市的行政区域,香格里拉市人民政府驻建塘镇金沙路22号。 

  二、行政区划

  截止2010年,迪庆州土地面积23870k㎡,管理1个县(德钦县),1个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香格里拉市),29个镇(乡、民族乡),11个居委会,182个村民委员会。

  

    三、地理环境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总面积23870平方公里,西北接西藏自治区,东临四川省,东南与丽江市毗邻,西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接壤。境内最高海拔为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6740米,同时也是云南省最高,最低海拔为澜沧江河谷,海拔1486米,绝对高差达5254米,较小范围内的巨大高差使得境内出现了垂直气候和立体生态环境特征。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云南省海拔最高和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香格里拉市建塘镇距省城昆明市608公里。

  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腹地,是云贵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这里地貌独特:有古高原面,也有大山、大川、大峡,是世界著名景观三江并流的腹心地带。

  迪庆藏族自治州有梅里雪山、白茫雪山和哈巴、巴拉格宗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群,并拥有明永恰、斯恰等罕见的低海拔(海拔2700米)现代冰川。神女千湖山、碧塔海、硕都湖、纳帕海、天鹅湖等高山湖泊是亚洲大陆最纯净的淡水湖泊群,大小中甸、硕都湖等秀丽草甸占迪庆州土地面积的1/5。

  四、人口民族

  2012年末,迪庆藏族自治州常住人口为40.5万人,其中:户籍管理人口360920人。在户籍总人口中,农业人口302689人,非农业人口58231人。现有少数民族25个,少数民族人口319226人,占总人口的88.5%,其中藏族人口129097人,占总人口的35.8%,傈僳族人口108491人,占总人口的30.1%。 [2] 

  2012年末,迪庆藏族自治州千人以上的民族有6个,分别为:彝族15183人,白族14836人,苗族1429人,回族1131人,纳西族46230人,普米族2052人。

  五、自然资源

  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亚洲水塔”东南端,平均海拔3380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河的上游都纵贯迪庆州。特别是长江,流经里程达430公里,流域面积16810.8平方公里,澜沧江在州境内流程320公里,流域面积7059.2平方公里,迪庆州共有大小支流221条,水能蕴藏量达1650万千瓦,占全省的15%。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在1370万千瓦以上。“十一五”起,国家将开发金沙江、澜沧江水能资源,总装机可达1000万千瓦以上,水电产业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迪庆藏族自治州被誉为“动植物王国”和“天然高山花园”,是世界著名花卉杜鹃、报春、龙胆、绿绒蒿、细叶莲瓣等的分布中心,有世界著名的园林园艺植物珙桐、秃杉等,有以松茸、羊肚菌、木耳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136种,野生药用植物有虫草、天麻、贝母、杜仲、当归等867种,分布在迪庆境内的高等植物多达187科5000余种,其中银杏、云南红豆杉等30余种为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维西兰花、高山杜鹃等观赏植物就达1578种。境内有野生动物共140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种类就达80余种,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滇金丝猴、野驴、黑颈鹤。二类保护动物有雪豹、林麝、淙熊等十多种。三类保护动物有岩羊、血雉等近十种。

  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三江成矿带”腹心地带,是全国十大矿产资源富集区之一。截止2014年,共计发现铜、钨、钼、铅锌等30多种矿,发现矿床矿点300多处,其中羊拉铜矿、普郎铜矿、红山铜矿、楚格咱铁矿、江坡铁矿、安乐铅锌矿等达到大中型矿床的规模。截止2014年5月,已发现铜矿床和矿点42处,探明铜金属储量达500多万吨,其中羊拉、红山铜矿已探明铜金属储量达260多万吨,普朗铜矿储量在200万吨以上。

  迪庆藏族自治州林业用地161.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3.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树种有云杉、红杉、冷杉、高山松、红豆杉、香榧、云南松、华山松等。有白茫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哈巴雪山、碧塔海、纳帕海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达32.0129万公顷。

  截止2014年5月,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共有草地面积913万亩,占迪庆州国土总面积的18.8%。其中可利用草地629万亩,是云南最大的天然牧场。主要畜种有牦牛、犏牛、猪和羊等。

  六、经济

  2012年,迪庆藏族自治州实现了四个突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旅游人次突破1000万,航空旅客吞吐量突破40万人次。

  2012年迪庆藏族自治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628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6%,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0879万元,同比增长7.0%,对经济增量的贡献率为3.7%,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7120万元,同比增长16.3%,对经济增量的贡献率为41.3%,拉动经济增长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8282万元,同比增长17.3%,对经济增量的贡献率为55%,拉动经济增长8.8个百分点。按总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28133元(总人口为年平均人口),比上年增加4137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4%。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8.42:40.87:50.71调整为8.0:40.2:51.8。

  七、文化艺术

  迪庆州拥有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民族文化与民间信俗、宗教信仰之间的固有关系,以及多民族生活定居方式的不同,在迪庆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古老村镇等,这些人文资源往往是承载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直接的空间载体。

  截止2014年,迪庆州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9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3处。独克宗古城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叶枝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洛吉乡尼汝村、尼西乡汤堆村、三坝乡白地村、燕门乡茨中村、云岭乡雨崩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第一、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个):香格里拉藏族锅庄歌舞、曲艺《格萨尔》说唱、维西傈僳族歌舞“阿尺目刮”、香格里拉市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技术、香格里拉尼西黑陶烧造技艺;5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10月15日,文化部批准设立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责任编辑:王胤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