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神奇的藏医药
藏医药学是世代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同各种疾病斗争实践后的经验总结,同时它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医药精华,经过不断地补充、提高,最后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力的民族医药之一。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医药发展历史悠久,藏医药资源丰富。在人类发展之初,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便产生了“向自然要医药”的宝贵经验,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疾病治疗方法。
迪庆处于川滇藏交界处,在这片海拔高差达5254米的土地上,在与大自然的相处过程中,迪庆藏族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和动物的药理作用。
据《云南省志·文化志》载:“西藏地区最早流行的一种医学叫‘苯医’,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公元6世纪之后,陆续从内地传来了医学论著和医药人员。”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主持整理了具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治疗经验的藏医学文献。公元8世纪,宇妥·云丹贡布著成《四部医典》,成为当时收录藏药材功效最为完整的经典。
藏医药传入迪庆后,迪庆藏族不断吸收藏医药精华,并与当地疗法相融合,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形成了既秉承于传统藏医学体系,又有自身地域特色的迪庆藏医药。
制作外敷药。
有藏医药学专家这样描述藏药:“用藏药治疗疾病,就好像一滴露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带走了叶上的尘土,却不伤及叶的脉络。”
迪庆藏医骨伤疗法以传统藏医创伤学理论为基础,吸收《四部医典》中关于创伤治疗的精华,保持天然草药的持久效力与自然性,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探寻独特的疗法。
前期整复、中期外敷药加夹板或牵引固定、后期功能锻炼,这三个步骤构成了迪庆藏医骨伤疗法的基本流程。最具特色的当数外敷药加夹板或牵引固定。
在高原地区,生长着铁箍散(清热解毒)、冰片(清热止痛)、红花(散瘀止痛)、雪上一枝蒿(祛风除湿)、当归(补血活血)、骨碎补(补肾强骨)等许多特殊药材,将这些具有接骨、康复等功效的天然鲜草药捣成糊状外敷,同时内服传统藏药,便能够治疗骨伤。
省级藏医药骨伤疗法传承人雨觉与其儿子巴桑此里。
向·初称江楚是中外著名的藏医专家,为云南藏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先后出版了《藏医精要》(与其师阿尼哈咱合撰)和《迪庆藏药》(与杨竞生合撰),成功研制56种藏成药,其中名贵藏成药10种(如“二十五味珍珠丸”“七十味珍珠丸”等),改变了迪庆藏药用药靠外地供应的被动局面。他也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藏医院(始建于1987年9月)的创始人。
当前,许多藏医传承者崇德扬善、布善行医,为传承民族医药默默努力着。口传身授是藏医学传承的重要途径,藏医学传承人多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将藏医知识传授给后代。
2011年5月,藏医药(藏医骨伤疗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迪庆藏医骨伤疗法传习中心在迪庆州藏医院落成。传习中心通过多种方式让公众了解藏医药及藏医骨伤疗法,同时与高等医学院校合作,输送学生进校学习,不断培养新一代藏医药传承人。
杏林春暖,橘井泉香。藏医药不仅是中国藏族特色民族医药,更是在世界医学之林挺立的高山雪莲,世代相传,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