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找准优势,突出地域特色,通过生态保护、促进民族团结,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有效促进人民增收,也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立体答卷”。
生态美:滇金丝猴越来越多了
“看!滇金丝猴!”一名游客激动地叫到。上午,随着护猴员余建华哨声的响起,树林深处出现了滇金丝猴的身影,并越来越近。不一会儿,滇金丝猴出现在游客面前,大大咧咧坐在地上吃瓜子,或爬在树上吃松萝。
这是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的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发生的一幕。30年来,在以余建华为代表的护猴队的精心保护下,滇金丝猴的数量和种群不仅有较大幅度增长,从景区刚成立的40多只,增长到现在的三四百只,原本怕人的它们也敢出现在人们面前。
滇金丝猴国家公园以保护为主,经营为辅。游客只能在上午时段来看滇金丝猴,下午公园关闭。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工作人员赵德幽默地说,“滇金丝猴生活在海拔3700至4000米的高山深处,每天爬下来‘上班’也很累,所以我们下午就给它们‘放假’,让它们自由活动。”
晚上,等滇金丝猴的自由活动结束后,余建华会护送滇金丝猴回到大山深处,并记住它们栖息的位置。那时他才下山回家。“我的儿子、孙子也都在护猴队里。孙子才刚大学毕业,我就把他叫来了。”余建华说。可谓是“子承父业”。
正是由于以余建华为代表的护猴队、滇金丝猴公园和塔城镇的共同努力,如今公园内绿树成荫、生机勃勃。据介绍,公园内常见的野生动物多达250余种,其中鸟类最多,约220种;两栖爬行动物10余种;兽类约20种。拥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林麝、金雕、黑颈长尾雉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亚洲黑熊、小熊猫等。生态环境得到不断保护。
塔城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广泛开展环保宣传宣讲、组建巡山护河队、选聘生态管护员、落实河长制(林长制),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做到依法保护生态与群众自觉自发保护生态的有机统一。目前,全镇森林覆盖率83.93%,覆盖率最高的巴珠村达到90.2%,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催生了原始森林徒步游、林下采摘等旅游项目。赵德骄傲地说:“我们这里的生态,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产业兴:民宿生意越来越好了
走进塔城镇启别村的慢来悦民宿,宁静、祥和,民宿与周边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餐厅里,一群来自重庆的旅客正在悠闲地品尝着本地菜肴。
老板和艳群是塔城本地人,在外打工多年后,她带着外面的、较为先进的理念回到了家乡,依托塔城镇的乡村风光,开起了民宿。“我们这里除了田园风光外,离滇金丝猴国家公园、达摩祖师洞等景点都很近,所以我的民宿生意还不错,经常满房。”和艳群说,“不少客人住下来很满意,还会帮忙宣传。”
住在慢来悦里的旅客不仅仅看中启别的风光,更希望能深入体验乡村生活。和艳群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最近她刚招待了一群来自深圳的高中生,高中生们一住就是6天。“我们打造了一个四五天的实践课程,带着他们认识滇金丝猴、蜜蜂,以及各类植物;体验磨豆花、舂饵块等。大家都收获满满。”和艳群说。随着松茸季的来临,她还想打造松茸采摘的徒步路线,让旅客们能亲近大自然,亲自体验森林采摘的乐趣。
民宿生意的红火带动了土特产生意。“我会请客人们品尝我们本地的冰酒、野生蜂蜜等特产,有的客人临走前会买一些带回去。慢慢地,土特产生意就做起来了。”和艳群介绍说,“特别像松茸,虽然现在还未到松茸季,但我这里已经有1千多个订单了。”
启别村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登记在启别村民宿协会里的餐饮和民宿共有100多家,其中运营的有30多家。如何更好地规范市场,让大家共同富裕起来?身为民宿协会副会长的和艳群说:“我们经常说大家要团结一心,共同把启别的民宿行业做大做强,不要打价格战。”
此外,民宿协会还会承办各类的活动。像2024年的塔城丰收节,就是由启别村民宿协会承办的。“最终剩下来的钱很少,大家都亏了人工等成本,但是我们还是会坚持去做。毕竟,这些活动能有效提升启别村以及塔城镇的知名度,更好地促进我们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艳群说。
启别村是塔城镇民宿行业发展的一角。如今,塔城全镇已有酒店民宿157家、特色农家乐120余家,年均接待内地游客13万余人次,带动900余人从事旅游工作。
民族亲:民族团结之歌越来越响了
“你怎么会讲纳西话呢?看你名字你是个藏族呀!”正在塔城镇启别村委会里咨询的丽江游客惊讶地问道。
被问的工作人员此里央嘎正在耐心地为游客解答相关事宜。她微微一笑,说:“我确实是本地的藏族。但在村子里,我的朋友大多数却是纳西族,久而久之,我也就会纳西话了。虽然家里讲藏话,但现在我的纳西话比藏话还流利。”
这是塔城镇民族团结共融的有力见证。塔城镇民族众多,有傈僳族、藏族、纳西族、汉族等8个世居民族。多元的民族形成了多彩的文化,也使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相包容、共同进步。
在此基础上,塔城镇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庆祝传统节日、建设文化设施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民族团结。“像在傈僳族的‘阔时节’,村里的人都会穿上各自民族的传统服饰,一同载歌载舞。”此里央嘎介绍说,“在那个时候,你可以看到藏族、纳西族、白族等共同在跳傈僳族的‘阿尺木瓜’,不分彼此。”
此外,塔城镇积极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还“建场地、重传承”,开发了一批如“哈达酒庄”“农布酸奶坊”等农户家庭式文化体验项目,留住“乡愁”,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
在启别村,有一处“民俗体验馆”,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体验打糍粑、制作饵块及手工香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小院穿上传统服饰,瞬间,感觉每个动作都变得有板有眼。”换上纳西服饰体验磨豆腐的广东游客感叹说,“豆腐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真正现场体验磨浆、点浆等豆腐工艺,非常有意思。这些体验,让我能更好地了解当地民族文化,认识到当地民族团结成果的不易。”
塔城镇的民族团结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2024年,塔城镇委员会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塔城镇党组书记陈涛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让一切工作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坚决维护和巩固好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取得新成效。”
如今的塔城,滇金丝猴公园里的树林更绿了,山坡上的花更艳了,多民族的歌声更响了。在这里,生态保护不是束缚发展的枷锁,而是振兴乡村的密码;民族文化不是陈列馆里的遗产,而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旅游产业不只是增收的手段,更是连接外界的桥梁。塔城镇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内涵,也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塔城样本”。
云南网记者 彭少杰 张帆